2)第四百五十六章 高塔大殿_苏厨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还要和当地良种杂交,争取形成适应地方使用的大牲畜。

  这样的养殖方法,极大的解放了人力物力,如今的大牲畜,都不用翻山越岭,而是直接通过大路赶往嶲州上船,过河到对岸的宜宾,或者水运到眉山,夔州。

  虽然已是冬日,但是牲畜们依旧膘肥体壮,工人们正在草场围栏上,收获今年最后一批羊毛。

  山坡上层层叠叠的房屋,十年来又扩大了不少,如今这里已经巍然成为一座巨大的山城。

  山顶上修建了巨大的山塘,几乎就是一个湖,提供足够全城的饮用水。

  湖畔有一座高高的佛塔,塔顶和每一层护檐,都铺设了青绿色的琉璃瓦,每个护檐的飞角上,都挂着一枚精致的铜铃。

  祭殿,就在高塔之下。

  塔内的钟声悠扬地响了起来,苏油一行人在石头城门处下了马。

  石头城门已经经过改造,城头上还建起了门楼,巨大的横匾挂在门楼之下,上面写着三个大字——归德门。

  城门上,镶嵌着一块新打造的石头匾额,同样是三个大字——乐于县。

  苏油能认得出来,这是范先生的笔迹。

  城门两侧的墙上,也镶嵌着同样石料的巨型浮雕,一边两人,是金刚造像。

  伴着悠扬的钟声,赤尊带领众人,开始徒步上山。

  青石台阶明显经过拓宽,这是山城的主干道。

  城中居民们,全都涌出到道路两侧,顶礼膜拜。

  过了山城高处的防御使司衙门,青石板路就变得清幽起来。

  再往上行出百十来步,一汪清澈的人工大湖石堤一侧,是一个恢弘的建筑群。

  建筑群外,是青石铺就的小广场,摆放着巨大的铸铁香炉,铸铁香案。

  红墙琉璃瓦顶的院墙大门下,一边列队站立着身穿襕衫的学子,一边列队站立着身着红衣的佛徒。

  如今的祭殿,已经成为集一所儒学和佛学巫法于一体的学术场所。

  二林的巫法,在龙昌期的思想影响下,已经如藏传佛教,大理洱源佛教一般,渐渐与佛法融合为一体。

  蜀学吸纳了佛学的很多理论和观点,除了继承其因明学的基础,发展出辩证法之外,思想上也有所借鉴。

  苏油曾经引用关中古文大家,连欧阳修都受其文风影响,曾经也知过渭州的的前辈尹洙的的论述,来解释为什么蜀学论尊崇孔孟的同时,却不甚排斥佛老。

  苏油赞同尹洙的观点,认为佛氏的“博爱”是和儒家的“仁义”是相通的——“乐于佛氏之说,非取其所谓报施因果,乐其博爱而已”。

  大门前站着两人,范先生须发皆白,已经长出了寿眉,只用一支黄杨木钗固定发髻,身披鹤氅,更显清癯。

  他的身边,站着一个头戴乌纱冠,身穿淡青色丝袍的中年人,还带着一副玳瑁架子的眼镜,一副学者气质。

  苏油神情激动,走上前对范

  请收藏:https://m.gwylt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